哈尔滨银行落地哈市首笔“碳排放+碳信用”联动挂钩贷款
近日,在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哈尔滨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等部门的指导下,哈尔滨银行哈尔滨分行成功落地哈尔滨地区首笔“碳排放+碳信用”联动挂钩贷款,通过可持续挂钩贷款(SLL)业务模式,为区域内重点排放企业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亿元授信并实现首笔投放。该项目的落地是哈尔滨银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服务美丽龙江建设的通知》《哈尔滨市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融资对接机制方案》等政策文件的成果,为助力龙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强劲金融动能。哈尔滨银行哈尔滨分行深入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调研(哈尔滨银行供图)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的示范企业,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在环保治理领域,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指标持续优于国家标准30%以上,2023年成功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获得行业级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等重量级荣誉20余项。哈尔滨银行哈尔滨分行积极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总分支三级联动,为企业设计贷款利率挂钩指标,根据联合赤道第三方评价结果,授信方案从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碳信用等维度定量评价企业绿色发展能力,并以挂钩指标表现为依据提供贷款利率优惠,进一步激励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哈尔滨银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降碳”等重点领域,集中供热、制造业转型、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多项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并“以点带面”持续扩大绿色金融服务规模,全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为“美丽龙江”的可持续发展筑牢金融屏障。
03
2025-
07
黑龙江省2024年度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公布|A级纳税人数量较上年度增长8.9%
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黑龙江省税务局获悉,近期黑龙江省2024年度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出炉,民营经济纳税人纳税信用状况持续向好,信用等级较高的A级、B级纳税人数量稳中有升,其中A级纳税人数量较上年度增长8.97%。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纳税缴费信用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纳税缴费信用级别设A、B、M、C、D五级,对纳税缴费信用评价为A级的经营主体,税务机关予以下列激励措施:主动向社会公布A级名单;下一年度起评分提高1分,连续评为A级的可累积提高起评分最高不超过100分;可以一次领取不超过3个月的增值税发票用量,需要调整增值税发票用量即时办理;其他普通发票按需领用;符合条件的,可以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按需开具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连续3年评为A级的,除享受以上措施外,还可以由税务机关提供绿色通道或专门人员辅导办理税费事项;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实施的联合激励措施,以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的其他激励措施。在我省,A级纳税人这一称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民营经济纳税人青睐,推动全省民营经济纳税人的信用状况持续向好。
02
2025-
07
国家知识产权局:多措并举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制度建设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举行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精准服务创新主体,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和进展。 就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数量的不断增多,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运行管理方面的新举措,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十年来,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突破,保护中心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提升“一站式”综合保护质量,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今年确定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制度建设年”,将制定专门的政策文件,出台系列工作举措。 一是严格运行管理。根据保护中心所在区域、服务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对保护中心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跟踪问效。以创新主体满意为导向,严格保护中心运行标准,加强规范化建设。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保护中心,暂停预审等业务并要求整改。 二是提升预审质量。坚持服务高质量创新的预审理念,实施更高标准的预审服务。分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利预审和专利审查业务交流,加强专利审查和预审质量管理的联动,强化质量反馈和指导,严格预审质量控制。强化能力提升培训,更大力度提升保护中心业务能力水平。 三是拓展服务职能。大力推动在有条件的保护中心设立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特殊标志备案受理窗口。鼓励指导保护中心因地制宜拓展业务门类,开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着力打造更加丰富的“一站式”保护平台。
02
2025-
07
惠企利民!“高效办成一件事”又有新部署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明确要加强常态化机制建设,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全面落实,结合群众和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优化拓展事项范围。 会议指出,“高效办成一件事”以小切口推动政务服务理念转变、流程重塑、部门协同,便利了群众和企业办事,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改善和行政效能提升。 上海心动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小惠对此感受颇深。 “以前做企业信息变更,得所有股东凑齐才能办理。现在办事老灵光了,让企业省了不少精力。”唐小惠说。 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教育入学“一件事”……在“高效办成一件事”助力下,一件件关乎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实现了从“多部门来回跑”到“一件事高效办”。 “‘高效办成一件事’强化‘一件事’导向,打破部门和层级间的壁垒,有助于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同时强调‘一盘棋’思维,能够有效协调各方资源,有力推动改革举措落地,切实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说。 会议指出,要加强常态化机制建设,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全面落实,结合群众和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优化拓展事项范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增加特色事项,推动银行、医院、电信等更多公共服务集成办理。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员翟云认为,“高效办成一件事”促进了部门之间的业务融合、系统衔接、数据共享、材料共用。形成常态化推进机制,有助于持续强化制度保障,实现从“能办”向“简办”“快办”“好办”转变,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高效办成一件事’极大减轻了群众企业的办事成本,提高了政务服务体验,还可以在事项清单、覆盖范围、创新能力和落实力度等方面进一步改善,持续提升服务范围和服务效能。”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马亮表示,在推动此前已纳入清单的服务事项办实、办深、办好的同时,应从百姓现实需求出发,持续拓展新增事项,推出更多企业有需、群众有感的“一件事”服务场景。 乘“数”而上,向“新”而行。 会议指出,要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持续完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破除数据壁垒,推进“一网通办”,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体验。 “一些地方政务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自动核验申请信息,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已经实现‘秒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利用好各类数字技术,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实现521万项服务事项和3.6万多项高频热点服务应用的标准化服务,有力推动各地各部门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 放眼全国,各地正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持续做好政务服务“加法”—— 海南启用全省统一的招生入学服务平台,家长只需在线填报“一张表单”,上传“一套材料”,即可完成子女入学申请; 安徽通过就医费用报销“一件事”办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绑定实现“即时办结”,群众异地就医费用报销“一次不用跑”; 重庆优化企业信息变更业务流程,推行“一次采集、一套材料、多方复用”,实现企业信息变更“掌上随心办”…… “‘高效办成一件事’正日益融入日常点滴生活,让高效与便捷更加可感可及。”许光建说,各地各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好会议各项部署,通过高效办好每一件政务服务“小事项”,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大目标”。
29
202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