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
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选编——哈尔滨市推行“证照三联”审批模式 畅通经营主体准入与退出通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部署,省营商环境局坚持创新驱动,引导各地出台惠企便民创新举措,梳理总结本领域可参考借鉴的改革创新案例,形成创新实践案例汇编,为各地各部门对标优化营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中,哈尔滨市聚焦经营主体“准入难、变更繁、退出慢”等问题,创新实施“证照三联”审批服务,通过系统重构流程、强化部门协同、数据共享赋能,显著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体验,取得明显成效。哈尔滨市推行“证照三联”审批模式,实现企业“准入—准营—退出”全生命周期服务。哈尔滨市紧扣企业群众办事全过程痛点难点,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整合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借鉴北京市经验全面重构审批流程,将传统“一事一申请、串联审批”改为“一口受理、并联办理”,实现“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该市以香坊区改革为基础,在全市推广企业证照“联办、联变、联销”的“三联”审批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次申请、一窗(网)受理、一套材料、一链办理、一窗(网)出证、一次办好”的优质服务,覆盖经营主体从准入、准营到退出的全流程,切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是推行“证照联办”,提升准入便利。依托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经营主体办理高频证照类型,自动推送相关许可事项,实现“一键联办”。目前,已梳理涵盖31类场景、32种证照的“联办”清单。二是实施“证照联变”,优化变更服务。围绕企业信息变更需求,梳理跨部门高频许可变更事项,推出“证照联变”服务。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时,系统自动推送需同步变更的许可证件,实现一次性提交、多证联变。目前,已梳理27类场景、32种证照的“联变”清单。三是实施“证照联销”,简化退出流程。依托人工智能算法梳理企业退出市场和营业执照并联注销的许可事项。通过要件整合、流程再造、审批部门联动的方式,将食品、药品、卫生、危化等领域的证照纳入“联销”范围,企业一次提交,即可完成营业执照和相关许可证的注销。目前,已梳理11类场景、16种证照的“联销”清单。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办理“证照联办”业务4000余件,“证照联变”38户,“证照联销”541户,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
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选编——“预勘验”提前服务模式助力地下管道施工高效推进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部署,省营商环境局坚持创新驱动,引导各地出台惠企便民创新举措,梳理总结本领域可参考借鉴的改革创新案例,形成创新实践案例汇编,为各地各部门对标优化营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中,哈尔滨市聚焦经营主体在地下管线施工审批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形成“预勘验”提前服务模式,大幅降低管线建设单位时间成本。为了进一步优化地下管线施工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时间成本、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哈尔滨市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形成“预勘验”提前服务模式,有效解决禁挖期后审批难题。一是企业施工项目取得规划部门批准后,可在每年春季建设项目开工期前提前预约城管部门对挖道项目进行现场勘验;二是申请人预约后,现场勘验由原流程的第三环节前置为首个环节,审批部门提前进行现场“预勘验”;三是勘验合格结果自春季建设项目开工期开始(4月20日)起一个月内有效,企业可在有效期内直接申办挖道许可,审批部门即时发证,无需重复勘验,有效解决禁挖期后审批难题,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近期,哈尔滨某地下管线建设单位面临施工工期紧张的问题,急需办理挖掘道路审批手续。哈尔滨市城管局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积极运用“预勘验”模式,简化流程,压缩时限,在多个部门的协同下迅速完成审批手续,极大地缓解工期压力,保障了项目的正常推进。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等地积极借鉴并复制推广该模式,助力更多地下管线施工项目破解审批难题。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为73家管线建设单位办理挖掘道路审批手续244笔,节约企业时间878天,有效减轻企业时间成本,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海口“信用代证”实现“两地通用”
近日,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局与海口市营商环境局签署《哈尔滨市海口市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互认合作协议》,实现了两地“信用代证”跨省互认,真正做到了信用报告“一地出具、两地通用”,极大提升了市场主体跨省办事效率和便利度,为深化跨区域信用合作提供了实践范例。双向互认,一证通行。南北两地协议明确,在哈尔滨市或海口市依法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等,在对方城市办理涉及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融资上市等10类事项时,仅需提供由“信用中国(黑龙江哈尔滨)”或“信用中国(海南海口)”出具的信用报告,即可免于重复提交无违法违规证明,显著减轻企业材料、办事负担。市场主体可通过“信用中国(黑龙江)”“信用中国(黑龙江哈尔滨)”或“信用中国(海南)”、黑龙江政务服务网或海南政务服务网、“龙易办”或“海易办”APP等渠道自助查询、下载符合规范的信用报告。该份“信用报告”可代替我市市场监管、公安等57个重点部门领域“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适用于上市融资、招投标、政府采购、行政审批、评优评先等多个高频应用场景,两地政府部门在业务办理中将对互认信用报告予以直接采信,不再要求企业额外提供同类证明材料,真正实现“数据全联通,办事零等待”。为确保“信用代证”互认切实便企便民,两地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异地互认与便捷查询,明确互认对方出具的信用报告,不得要求重复提供证明。二是信息互联与异议处理,及时响应企业诉求,保障准确性权威性。三是长效会商与合作,持续拓展互认领域场景,强化企业权益保障,推动互认合作走深走实。
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 |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打造全流程政策服务新模式 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快速兑现 黑龙江省建设全省统一的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提供一网“发布、解读、推送、申报、审批、兑现、公示、评价”“八个一”服务,有效释放政策红利,为企业经营发展注入活力。 一、构建智能数据库,方便企业“淘政策” 针对政策分散、企业查找难问题,平台对接政务公开系统自动归集惠企政策,按政策适配条件颗粒化分解成政策事项,形成“两单一库”,即政策清单、事项清单及政策数据库,打造政策查询“数字字典”,累计归集国家、省、市、县四级惠企政策文件1742件,分解政策事项3559条,企业在平台找政策像“网购”一样便捷。一是智能推政策。依托数字政府建设汇聚的3604亿条数据,按照行业类型、营收纳税、信用等级等企业数据和适用对象、兑现条件等政策数据,制定双向智能匹配标签体系。截至2025年7月底,形成企业标签158个、政策事项标签106个,向320万户经营主体推送政策事项4374万条次,点对点精准推送率100%。二是智能配政策。平台打造智能匹配功能和政策知识体系,企业查看政策文件时,同一页面自动展示相关联的实施细则、解读内容、政策事项,实现一页知晓、一键直达。企业登录平台后,基于企业数据信息自动匹配出强烈推荐、重点关注政策事项。平台创新开发政策订阅功能,按企业需求自动将存量和增量政策实时发送至企业。三是智能读政策。平台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指南、图谱、问答对话、场景模拟。每条政策事项标注咨询电话,企业可“点对点”直接咨询,也可留言咨询,2日内回复率达100%。引入DeepSeek模型算法,上线智能客服,企业输入问题后,即时输出答复内容,实现24小时不打烊、实时在线为企业答疑解惑。 二、优化再造流程,方便企业“兑政策” 平台对政策的申报、审批、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行网上办理,有效提升企业兑现政策便利度。截至2025年7月底,平台政策事项网办率达94.13%,兑现奖补资金35.31亿元。一是构建网格服务矩阵。平台统筹省、市、县三级2574家涉及惠企政策单位,建立网格化联络员制度,全流程跟踪政策兑现。线下145个政务服务中心依托平台设立惠企政策服务窗口,为企业“面对面”解答政策兑现的现实需求。二是自动预填申报信息。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自动抓取企业相关信息,预填政策申报表,企业只需确认信息,便可完成申报并实时在线查询兑现进度,破解企业“多网办、线下跑、反复递交材料”等难题,推动政策“一网通享”、“直达快享”。三是改革兑现模式。将传统“自下而上”初审、复审、终审模式,优化为“自上而下”终审单位分拨到初审、复审环节,限时办理模式,有效提升了政策兑现服务质效,实现“不见面兑现”。平台对接省财政预算一体化系统,实现线上审批兑现无缝对接,在各级财政建立惠企政策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有效杜绝挪用惠企政策资金,打通政策落实、资金兑付“最后一公里”。 三、监督落实质效,方便企业“评政策” 为确保惠企政策善落实、快落实,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赋能,实施全流程监督。一是数字监督政策落实。从政策发布、服务效能、兑现落实三个维度,实时无感监测政策事项的网办率、推送率、咨询回复率、兑现率等核心指标状况,全流程监督执行情况,对未在规定时限内发布、解读、推送、审批等进行预警提示、约谈督办。截至2025年7月底,督办问题610个,整改率100%。二是数字评估政策质效。创新打造政策评估模块,围绕申报材料、审批效率等8个维度设置调查问卷,开展企业满意度调查,对政策知晓范围、落实便捷程度、满意状况等开展量化分析。每年抽取20%的政策实施评估,逐一形成惠企政策评估报告,推动政策制定部门从兑现条件、兑现流程等方面优化调整惠企政策110件。
冰城“修车小姜”和他的“诚信账本”
"哥儿们,修车的小姜啊!"早7点,姜海军的修理铺刚开门,就迎来了第一位顾客。48岁的他蹲在电动车旁,沾满机油的手指熟练地拧紧螺丝,动作利落得像在弹奏一首熟悉的曲子。 没人能想到,这个总带着憨厚笑容的修车师傅,心里藏着一本特殊的"账本"——3年前最困难时,近2万元的修车欠款,他硬是没催过一次。如今,这些钱像归巢的鸟儿,一分不少地回到了他手中。 从"偷师"到开店 1991年,14岁的姜海军从望奎县来到哈尔滨。他天天蹲在摩托车修理铺门口,看师傅们修车。"那时候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一个动作。"回忆起初学艺的日子,他笑着说,"装错零件是真的会挨踹。" 这份严苛的训练,让他养成了近乎固执的认真。有次顾客急着取车,他本可以草草了事,却坚持检查一整夜,最终找出一个隐蔽的发电机故障。"修车不是凑合,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句话,成了他三十年来不变的准则。 记账本上的特殊记录—— 2021年,姜海军的记账本上开始出现一些特别的记录: "带孩子的大姐,调车把,下次给。" "穿蓝外套的老李,换刹车片,先记着。" ...... 这些"白条"越积越多,最后竟有近两万元。妻子腰不好,夏天也要绑着护腰干活。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在店门口支起一个小菜摊。邻居看不过去:"打个电话催催欠款吧。"姜海军总是摇头:"谁还没个难处?" 温暖的"还款潮" 让姜海军没想到的是,从去年开始,那些欠账的顾客陆续回来还钱了。 有个从辽宁专程赶来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公司经理。他握着姜海军的手说:"姜哥,我找了您三年!"原来他换了手机号,却一直记着这笔修车钱。 还有人汇款时附言"谢谢信任",有人远道还钱,最远的一笔还款是从广州寄来的。到今年夏天,最后一笔欠账也清了。 平凡日子里的光 如今,姜海军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江苏工作,修理铺的生意依然红火。每天早晨,他还是会准时拉开卷帘门,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继续着他的修车人生。 "慢点修,别凑合。"这是他对徒弟说得最多的话。阳光下,那个认真修车的身影,和30年前蹲在修理铺门口偷师的少年,似乎从未改变。
让身份转换零负担!哈尔滨新区全国首创“个转企+免申即得证”
“坐在电脑前,申报当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连印章刻制、银行账户变更都办妥了!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许可证也同步变更好了,全程没跑一次腿。”经营食品加工厂四年多的邓利,在短短两天内就完成了从个体工商户到哈尔滨市味极食品有限公司“企业经理人”的身份跃升。她的“无感”体验,正是哈尔滨新区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个转企一件事+免申即得证”组合式改革带来的震撼成果。邓利拿到营业执照和许可证 据悉,为响应国家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哈尔滨新区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推动下,直击“个转企”后关联许可变更繁琐这一堵点,推出《“个转企+免申即得证”实施方案》,将“无感”服务理念嵌入审批核心,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新范式。 这项改革的智慧内核,在于打通了从登记到许可的“任督二脉”,重构了政务服务逻辑:“一件事”集成,身份切换“当日达”。企业只需一次申请,登记部门通过直接变更方式完成“个转企”,无缝保留原统一代码和历史档案,执照立等可取。新区政务服务大厅一角 数据“主动跑”,许可变更“免申即得”。登记完成瞬间,信息即推送至许可审批部门。系统自动核对许可证状态与经营条件——只要许可有效且实质未变,企业便自动进入“免申即得”流程,坐等政府主动来电通知。 “无感”办结,新证免费送到家。企业仅需一次意向确认,系统自动填充表单。许可审批部门后台高效换发新证,并通过免费邮寄精准送达。全程企业无须申请、无须跑腿、无须材料,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关键许可变更。 “这不仅是便利,更是全国政策框架下的关键一步跨越。”哈尔滨新区行政审批局三级调研员李晨光强调。改革首批将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经营许可(销售类)及预包装食品备案纳入试点,邓利等一批转型企业成为首批“无感”受益者。随着试点成熟,更多许可事项将纳入这一创新通道。新区政务服务大厅自助服务区 从“个体户”到“企业主”,曾以为会有一场漫长的许可变更拉锯战。没想到,是新区各部门推着我们向前走,突破束缚。”邓利的感慨,印证了改革的核心价值——通过政府流程再造与数据赋能,将转型的制度性成本压缩至趋近于零。 哈尔滨新区营商局副局长吕雪莹点明初衷:“我们以企业‘感受度’为标尺,打造定制化场景,目标就是让企业轻装上阵,把精力全情投入到经营发展中。” 哈尔滨新区此次以“个转企一件事+免申即得证”双轮驱动,树立了全国政务效能新标杆。它超越了单纯的“减材料、减时间”,更在深层次上实现了服务模式的颠覆性变革——从“企业追着政策跑”到“政策主动找企业”,从“有感负担”到“无感畅行”,以“无感”的服务,激发民营经济“有为”的澎湃动能。
南岗区:创新推出牌匾审批集成服务
“以前办牌匾,设计得自己找人,审批要跑好几趟,现在政务大厅有免费设计师,线上就能约,连大型户外牌匾的勘验都能远程办,真是太省心了!”在南岗区政务服务大厅,刚办完手续的汽车维修公司负责人王先生由衷赞叹。他的体验,正是南岗区创新推出店面牌匾审批系列集成服务,将服务从办好“一件事”向办优“一类事”拓展的生动缩影。 日前,南岗区紧扣“2025服务企业效能提升突破年”目标,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心,以店面装修“一类事”为突破口,通过流程再造、部门协同、数字赋能与增值服务“四轮驱动”,实现临街店面装修、牌匾设置、临时占道施工等关联事项“一次申请、并联审核、合并监管、无感续证”,让企业群众感受到政务服务的“精度”与“温度”。流程做减法、效率做加法,审批一日可达以往店面装修审批事项分散、流程繁琐,尤其大型门市开业需多次申请。如今,南岗区城管局将户外牌匾审批、外墙装修指导、临时占道审批等整合为“一类事”,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办理”。商户提交一套材料,后台同步流转,相关部门一次踏查、同时出证,最快1个工作日内即可拿到《施工通知书》和《占道许可证》。针对复杂问题,区城管局牵头联合资规、住建、消防等部门联合会办,最大限度压缩时间成本。亚冬会后,会展中心54家商户的升级改造申请,正是通过联合会办与现场推演,快速完成整体风貌焕新,为会展商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服务向前一步、成本下降一度,免费设计精准护航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在于审批提速,更在于提供实在便利。为此,南岗区城管局组建专业设计团队入驻政务服务中心,为商户提供免费设计服务。商户可面对面沟通需求,也可通过“远程勘验”申请线上咨询与设计。哈尔滨大街“比酷宠物”提交的装修方案存在不规范问题,后台设计师当天即帮助其调整并巧妙提供个性化方案,让申请人当天就办妥了所有证照。今年以来,该项增值服务已惠及60余家企业店面,真正让商户“少花钱、少跑腿”。数字赋能、长效管理,“无感续证”解后顾之忧针对以往商户常因忙碌而忽略证照到期问题,南岗区城管局创新推出“临期提醒+主动续证”服务,系统实时监控到期时间,依托“零跑腿·秒勘验”新场景,工作人员通过“e冰城”App“远程勘验”核查现场。无违规情况即“零材料”续发许可证,商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续证,彻底免除奔波之忧与经营中断风险。从“一事一办”到“一类集成”,南岗区以店面装修“一类事”为样板,正将改革延伸至更多民生与为企服务领域。持续优化的流程、精准直达的服务与温暖人心的细节,让“集成办”“高效办”“贴心办”成为政务服务新常态,不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政府服务每向前一步,企业与群众的获得感便更深一层。
道里区政务服务中心:用爱心服务特殊群体,用细节诠释“道里好办事”
近日 , 行动不便的张大爷扶着助行器来到道里区政务服务中心 ,准备办理业务。还未进门,行政办事员张勇就推着轮椅迎上前,“大爷,您请坐,我推您。”随后,张勇主动帮忙整理材料 ,全程帮助张大爷办理业务。蹲下的不仅是身子,更是服务姿态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张勇发现张大爷的鞋带开了,随即蹲下身轻轻系好。“孩子,谢谢你,给你添麻烦了。”张大爷感动的说,“腿脚不好,干啥都费劲,办事还打怵,咱道里办事大厅太好了!太方便了!”这样的场景,在道里区政务服务中心已成常态。为方便残障人士及行动不便群体,中心不仅配备轮椅、无障碍坡道等基础设施,更将“无障碍”理念,延伸至服务细节,设置“老弱病残孕”优先窗口,提供“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全程跟进,确保办事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无障碍”不仅是理念,更是服务细节“服务特殊群体往往要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和细节上下功夫。”道里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邢路表示,中心常态化开展行政办事员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与视障人士、听障人士、残障人士有效沟通,掌握简单“手语交流”,熟练使用“手卡交流”和“蹲式服务”等。行政办事员张勇正是培训的受益者。“服务特殊群体,首先是包容、理解和尊重,把‘道里好办事’的理念刻进心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张勇说。展开真诚的微笑,伸出有力的援手,耐心倾听每一个诉求,高效完成每一项业务,下一步,道里区政务服务中心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办事流程,俯身为桥、躬身作砚,以更好政务服务打造更优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