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1|来源:哈尔滨营商在线|专栏:信用动态
走进哈尔滨市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导览屏的蓝光柔和流转,叫号系统的提示音清脆有序。在大厅东侧的“社保智慧窗”前,68岁的退休职工李贵珍将脸凑近屏幕,无需身份证,3秒钟完成养老金发放证明查询。“以前忘带证件得回家取,现在刷个脸就行,字很大,咱老年人也能看清楚。”李贵珍的笑容里藏着踏实的满足。
不远处的企业开办窗口,初创科技公司负责人赵亮盯着“AI惠企名”系统的推荐列表仔细筛选,“‘冰城数智源’‘松江创享家’,这几个名字既有本地味,又符合行业调性,系统还标了重名率和寓意,比我翻半个月禁限词表管用多了!”
而在千里之外的安徽合肥,黑龙江一家大件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先生正捧着手机笑:“以往,修复异地失信记录需要多次往返补充材料、修复信用,现在线上申请,三天就修复好了异地失信记录,再也不用跨省折腾了。”
这三个看似无关的场景,串联起哈尔滨政务服务改革的清晰脉络:以“发展所需”为靶心,以“民生所盼”为坐标,用数字技术重构服务逻辑,让“办事不求人”“高效办成一件事”从理念落地为可触可感的日常。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治理思维的革新,政府正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用数字之翼托举民生温度,用流程再造激发市场活力。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的服务优化
“以前办农村住房登记,得抱着一摞材料在城乡几个部门间来回折腾,耗上一个多月都未必能办利索。”回想起过去办理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业务,南岗区红旗满族乡长征村村民老周直摇头。如今,他只需坐在家里,登录哈尔滨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农村住房登记服务专区”,按智能助手引导上传身份证和宅基地证明,剩下的审批流程“全交给数据”,1个工作日内,不动产权证书就能寄到家。
这背后,是南岗区在全国首推的农村住房登记“四级联办快审”模式。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牵头攻克跨层级数据传输、电子印章应用等关键技术,把市、区、乡、村4级5部门的审批壁垒打通,12个审批环节“搬”到线上让村民“零跑腿”拿证。自今年8月上线以来,已有3个村的村民拿到证书,原本45天的“马拉松”变成了“1天冲刺”。
这场“数字突围”的本质,是治理逻辑的深刻转变,从“等群众上门”到“送服务到家”。正如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局长岳立娟所言:“民生无小事,但民生事要办得‘巧’。我们把群众急难愁盼拆解成可数字化的‘小目标’,用技术手段打通堵点,让服务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这种主动赋能在更多场景中显现,“社保智慧窗”覆盖13家银行、137台终端,把50余项社保业务“搬”到群众“家门口”。这不是简单的“设备下沉”,而是通过智能终端构建“15分钟服务圈”,让公共服务触手可及,技术在这里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情感纽带”。
购房落户“全程网办”让市民不用揣着一沓合同跑派出所进行刷脸认证、数据共享,“e冰城”APP里点一点,户口簿邮寄到家,这背后是公安、不动产、税务等部门的数据互通,用“信息跑路”替代“群众跑腿”。
临时身份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全程网办”,“e冰城”1分钟开出临时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线上申请当天获批。这些“微改革”看似不起眼,却精准击中群众生活中的“关键痛点”。
从“跑断腿”到“零跑腿”,哈尔滨用数字技术重新定义了“服务半径”。这些改革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回归政务服务的本质,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从起跑艰难到加速奔跑的全周期赋能
“给公司起名字,以前得翻几十页禁限词表,生怕重名或违规。”赵亮的困扰,如今被“AI惠企名”系统化解,输入企业类型、风格偏好,系统从字号风格、寓意、行业适配度等六大维度,推荐50个批量名称,还能智能查重,通过率超90%。
企业开办的“第一步”顺了,“后续发展”的堵点也要打通。针对企业“开证明跑断腿”的痛点,哈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信用代证”,用一份归集行政处罚、失信记录等4类信息的“信用报告”,替代57个领域的“无违法违规证明”。哈飞、东安等龙头企业已申领1391份。博深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以前招投标要准备一摞证明,现在登录‘信用中国’下载报告就行,省心又省力。”
更暖心的是信用修复“四城通办”。刘先生的运输公司因异地违章被列入失信名单,以前得跑天津、杭州补材料,现在通过哈尔滨与天津、杭州、石家庄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信用修复“四城通办”机制,线上申请很快就修复失信信息。“不用再跨省跑,节省的时间能多接两单生意。”
这些举措的背后,是政府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参与。从“起名难”到“信用通”,从“初创迷茫”到“发展无忧”,哈尔滨正用数字技术搭建企业与政府的“数字桥梁”。“
AI惠企名”解决了企业“出生证”的痛点,让创业门槛更低,技术在这里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催化剂”。“信用代证”简化了企业“身份证”的办理流程,降低制度**易成本,而技术在这里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润滑剂”。“信用修复”则为企业“纠错”提供了便捷通道,让“跌倒”的企业能更快“站起来”,技术在这里成为护航企业成长的“安全绳”。
正如哈尔滨市市场监管局企业登记管理处处长王建宇说:“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政府要做企业的‘数字同路人’。从企业成立到发展壮大,我们用技术手段降低每一步的‘摩擦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这种“全周期陪伴”思维,让哈尔滨的营商环境不再是“冰冷的规则集合体”,而是“有温度的成长助推器”。
从串联等待到并联协作的效率革命
“以前办管线审批,规划、绿化、占挖道得挨个跑,至少10个工作日,材料反复交。”某燃气公司项目负责人回忆起过去的“管线审批焦虑”,仍忍不住皱眉。如今,依托红线外7类管线工程并联审批改革,他把材料一次性提交到工改平台,系统同步推送给规划、城管、园林等部门,“并行审批”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齐许可。“现在项目能提前半个月开工,光人工成本就省了几十万元!”该负责人感慨道。
这场“审批效率革命”,不止于管线工程。哈市住建局推出的“哈智建”智能咨询系统,像24小时在线的“审批专家”,覆盖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等100多个高频问题,支持语音和文字双模式,应答准确率超90%,已服务企业超千人次,分流40%的人工咨询量。“以前得打电话问好几个部门,现在问这个‘智能助手’,啥都清楚!”一位办理施工许可的企业人员说。
从“串联等待”到“并联提速”,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哈市的审批改革,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义,技术驱动,通过DeepSeek等AI技术,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智能咨询体系,让政策“活起来”“会说话”;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壁垒,将“多环节串联”变为“一平台并联”,用数据共享替代材料重复提交。用户思维,从企业视角设计服务,让审批不再是“关卡”,而是“助力”。
“审批效率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减时间’,而是用数字技术重构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模式。要让企业感受到,政府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者’‘同行者’。”岳立娟说,这种“用户至上”的改革逻辑,让哈尔滨的政务服务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